当人工智能成为乡村振兴的“新农具”,一群特殊的学员正努力成为它的驾驭者。2025年 9月22日至26日,为期五天的“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振兴”残疾人专项培训在宁乡举行,当人工智能的技术浪潮涌向广袤乡村,长沙市残联选择将最前沿的数字工具,交到最需要赋能的人群手中。
此次培训以“认知-实操-融合”为逻辑主线,构建了一套系统而实用的课程体系。内容不仅涵盖人工智能在新媒体运营、智慧办公、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实战应用,还深度融合残疾人创业政策、法律风险防控、税收优惠等关键议题,形成“技术+政策”双轮驱动的教学架构。通过专家授课、案例研讨、实地观摩、圆桌对话等多维形式,学员得以在沉浸中理解、在互动中提升。
“AI赋能新媒体运营”课程中,高级人工智能训练师刘自红从最基础的图文生成教起,逐步深入到短视频制作、直播策划等实用技能。政策与法律课程同样被赋予重要位置。执业律师吴斌结合真实案例,详解创业过程中的合同规范与权益保障;注册税务师张卫民则系统梳理残疾人可享受的税收支持政策,为学员铺设一道“创业安全网”。
实地观摩环节进一步将课堂延伸至田野。在丁小英夫妇的猕猴桃综合种养基地,两位拄拐前行的创业者,用300亩果园诠释了从脱贫到带动的奋斗历程;在种田大户杨祥益的现代化农田中,学员们近距离感受规模化种植与智能农机的协同力量。这些鲜活样本,不仅传递技术与管理经验,更彰显残障人士在乡村振兴中不可替代的主体价值。
“AI直接提升了我的工作效率。”来自长沙县江背镇印山村的学员刘鼎分享道。从事环保行业的他,如今能熟练运用AI完成制图与方案设计,“有这样的学习机会,我们更应思考如何为社会贡献实绩,不拖后腿、勇毅前行。”
长沙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,本次培训紧密结合长沙乡村产业特质,旨在培育一批懂技术、通政策、善经营的残疾人乡村振兴骨干,鼓励他们开发有可行性的残疾人创业项目,目标10%–15%的学员在结业后启动创业项目。

▲“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振兴”残疾人专项培训举行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